欢迎进入足球365在线直播(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调查研究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 县工商联   时间:2014-06-03   [打印 ]  [ 关闭 ]

  在县政协委员企业转型升级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县工信局局长 曹雄

      2014513    

  “十二五”期间,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了从“支持新办企业”向“支持新型产业”转变。工业经济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发展的新优势,必须抓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中小企业发展应把转变发展方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协同和融合。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工业。要加快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加强设计和创新,打造品牌经营。同时要加大制造服务业的比重,以增强工业的竞争力。要发展精深加工,向终端产品领域和资源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的替代产业。

  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推进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要由“重”变“轻”、由“硬”变“软”,产品结构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必须对传统产业动“大手术”,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和发展方式。包括将传统“大路”型的产品转变为 “专、精、特、新”,形成知名品牌;资源型企业转变为规模整合并具有创新发展的优势产业;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提高人才素质,打造人力资本,实现创新发展,传统工业转变为用先进技术装备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服务型,实行“产品+服务”新模式;企业品种单一的转变为多品种,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逐步形成多元发展;企业组织结构由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变为利益联结、兼并联合,向低成本、高效益扩张。

  结合我县工业发展的实际,要科学整合汽车工业已有资源,大力提升汽车冲压件、模具生产水平与规模,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冲压件、模具产业集群;鼓励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推动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开发高技术、附加值产品汽车零部件产品,实现企业的产品升级、转移,企业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转变,努力融入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主机企业的配套体系之中去。

  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依赖物质”向“依托科技”转变,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主体意识,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恰当的创新模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政府要注重利用市场需求信号引导创新研发和生产,构建扩大市场需求的激励创新机制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如采取公共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优惠、实行区别定价政策、统一组织采购、提高产品标准的设定等,不仅要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创新,而且要有利于为创新产品扩大市场需求,让最终消费者直接受益。

      四、抓好节能减排和发展环循经济,打造经济与环保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政府加强干预,主要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过快增长;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提出约束性要求;对产能落后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小采矿等实行关停淘汰;鼓励支持加快推广使用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要强化对节能减排的指导和监管工作,综合运用价格、税费、财政、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完善监测管理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把非循环的“原料——产品——废弃物”生产方式,转变为循环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方式,达到资源高效利用。

  五、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着力加强软实力建设。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突破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营造一个能使企业管理者更新的激励机制和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管理者的市场机制。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开展文明企业创建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提高企业管理素质。首先是提高企业领头人的素质,使创业者转变为企业家;同时要建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本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内现场、外市场”管理必须创新,基础管理应实施标准化,市场营销应强化服务工作,企业信息化步伐必须加快,同时要注重战略谋划,克服只顾眼前的 “小富即安”。四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要营造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尤其要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关系。同时企业要承担起对顾客、社区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发展和公益性活动,为企业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