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举办全国“优秀建设者”研讨班,是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按照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培训工作规划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民营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希望各位企业家能够通过研讨班,获得理论武装和思想启迪。
我想和大家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50%以上,在全国就业总量中占70%,新增就业的90%也是民营经济创造的。可以说,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民营经济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今年1至5月的新增就业中,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又占到90%以上。
这说明广大民营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利、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扩大生产,积极解决就业问题,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民营经济在投资的增长、税收的增长等方面,都比其他类型企业要高。
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一个辉煌的业绩,主要还是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现在全国私营企业已经超过650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了11.7万亿,其中投资者超过1500万人,加上3000多万个体户,就是4500多万个投资者,如果考虑到其他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的私营企业,总量还要大得多。这4500多万人,就意味着有4500多万个家庭,至少有1郾4亿多人口,再算上私营企业里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等,我觉得,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起码直接使两亿多人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这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的意义。
现在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而且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这样一个发展态势,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充分鼓励群众创造财富。
第二方面,当前经济形势、政策取向和民营企业的应对之策。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止跌回升。之所以能够取得止跌回升,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我们大量地扩大投资。我去廊坊调研,河北省的同志讲河北省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了55%。我到重庆去了解到,重庆的投资增长也是30%多。这种经济复苏非常不稳定,因为复苏是建立在大量花钱的基础上,而且投资的大部分是以国家为主导,以大型企业,甚至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的投资。这样投资对经济确实有拉动,所以出现了一些回暖。但只有投资拉动的增长是为了促进消费,增长才是可以持续的;如果投资是为了进一步地扩大产能,考虑到我们现在已经产能过剩了,再进一步扩大,可能会造成今后更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经济的形势,我认为还是非常微妙的。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是投资的效果怎么样,还需要分析和观察。如果国家的投资不能撬动民间投资,甚至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那问题就严重了。
我们怎么办?后面的政策取向,我认为不是扩大投资,而是要扩大消费,就是要真正启动13亿人的消费。现在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鼓励消费贷款等等。我认为今后还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调整投资的结构,把投资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转移,为扩大消费打下基础。中国人之所以不肯消费,主要是有后顾之忧。要让中国人也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能够解除后顾之忧,这样大家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储蓄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是今后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央还会陆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来消除消费的后顾之忧。
但是,光采取这些措施不行,这些措施见效非常慢,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这个工作现在必须要做,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还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一是要鼓励城里人的消费,二是要鼓励农村的消费。
所以,正确的政策取向是:第一,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去年,我们已经把粮食提了一毛多钱,有一个最低保护价,但是还不够,我估计还应该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因为现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CPI还是比较低的,可以趁这个机会抓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以后,就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后就可以部分转化为消费。现在种菜的富起来了,种花的富起来了,唯独种大田基本农作物的农民不富,而人是离不开大田基本农作物的,所以一定要让种大田的人富起来。种粮的农民富起来,中国的农民就富起来了。
现在中央财政每年拿出7000多亿支持农业,实际上我觉得可以多用来补贴粮食价格,把粮食价格提上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促进消费的第二个政策取向,就是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
30年来,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增长速度是世界上很高的,GDP增长10%,财政收入可以增长20%多。
国家拿得多,就容易造成消费能力的下降。现在,中央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减税让利,这是完全正确的。一定要降低国家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让钱流到民间去,钱到了民间就会发挥更大的活力。
一次分配中的另一个关系,就是要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劳动者的收入相对看太低了。所以,后面的政策取向一定要提高劳动力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我们的企业家要给职工涨工资,把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适度地提高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同时,还要降低国家的税收,不能把国家的负担转移给企业,应该是国家、企业共同负担劳动力工资提高的比例。
我要强调的是,在实行这个措施的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降低在一次分配中收入的比例。我国的税赋还是偏高,虽然现在降了一点,我认为还有可降空间。但是税收的下降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现在政府的很多支出是刚性的。加重企业负担是不好的,应该从政府自己的角度多考虑如何瘦身,如何节约费用。
现在房地产价格很高,大城市以后可能会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所以现在很多房地产公司已经开始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因为城镇化是我们今后投资的重要方向。
现在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城市病,不可能再接纳更多的农民工,今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转移,目标就是城镇化,大城市建设不会有二三线城市建设来得火热,希望大家为这个转移做好准备。我们城镇化水平现在才40%,没有城镇化,消费上不去。农民是自给自足的,没多少钱照样过,城市居民则必须消费。全国2800多个县,每一个县增加10万人,县城就可以吸纳2郾8亿人;每个县里选10个重点的镇,每个镇增加1万人,又可以吸纳2.8亿人,这样城市化率和消费就可以大大提高。
农民转成居民的条件,第一个是有地方住,第二个是有工作。现在农民工是有工作,但是没有地方住,城里的房子太贵。如果住宅建在小城镇,在他家周围的地方,他就买得起,一两千块钱一平方米就行了。
这需要国家出台配套政策。第一,要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坚决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现在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是在沿海地区,瞄准的是供应国际市场,现在外国人不要了,我们生产的鞋帽、衣服、玩具完全可以供给国内的消费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靠近县一级发展,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打工、安居,农民就有可能转为能安居乐业的城镇居民。
最后讲一下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很多专家预测,到2050年之后,世界能源的格局将以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来代替化石类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制订新的能源规划。虽然十大振兴产业规划里面没有新能源,但是我看政府还是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新能源的政策,大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我参观过几个转型搞新能源的民营企业,都还不错。在风能、太阳能领域,民营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无锡尚德的光伏电池就很出色。现在我们光伏电池的产量是世界首位,技术上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很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保持这样一种势态,新能源可能会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作用。而新能源的发展如果能够和蓄能技术结合起来,也将会改变我们现在能源消费的结构。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大家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注意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发展模式。30年了,民营企业应该认真地总结一下过去,经验是什么,还有什么教训,今后发展的思路。去年正泰的南存辉先生和我讲,老自己卖电器不行,他现在要转,转成通过承包商来卖他的电器,这就是经营模式的转化。很多人在多元化和专业化方面犹犹豫豫,但是我觉得不管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关键在于你的战略定位和组织人才的能力。在这方面,值得大家认真总结一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争取更大的发展。
现在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就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使得西方企业风雨飘摇,他们在世界各处的一些已有利益不得不让出来,回去救它的本部;发展中国家又确实需要投资,来自中国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又普遍非常欢迎。所以,我们的企业可以利用我们在国内市场拼杀的经验,走向“蓝海”,做大做强。前不久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开了一次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座谈会,邀请了十几家在“走出去”过程中有各方面经验教训的企业来共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现在是“走出去”难得机遇。全国工商联准备成立一个对外投资的商会,跟商务部对接,把企业组织起来,促进企业的海外的发展,并定期向商务部等部门沟通,向政府反映“走出去”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机遇,共同为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另外一个就是引导民间投资。在如何刺激民间投资方面,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民间投资一定会被激发起来。所以,广大民营企业要有信心,不要“猫冬”了,而是要准备出击,现在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座的企业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有一定人才、技术储备优势,应该抓住这几年的发展机遇,更上一个台阶。